Delta突变株的全球大流行、Beta/Gamma突变株引发的免疫逃逸、新突变株Omicron带来的恐慌,人们回归正常生活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在疫情持续反复,突破性感染不断出现的当下,多价疫苗的开发可能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方案。
新冠病毒Delta变异毒株约在2020年10月左右才以接近当前的病毒形式首次出现,然而在短时间内就已经凭借其惊人的传播优势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变异毒株毒株(图1)。对病毒R0指数(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基本再生数)研究结果表明,Delta变异毒株的传染性为应为最初发现的野生型毒株传染性的两倍以上(Delta R0=5-9;野生型R0=3)。
图1 新冠病毒全球流行情况1
自今年入冬之后,我国各地的疫情防控也因Delta变异毒株的传播引发了小范围的疫情反复。在如今全民疫苗接种率已超过70%、严格执行精准防疫的大环境下,疫情的反复意味着距离彻底告别新冠为时尚早。因此,为了控制疫情的再次传播,尽可能实现坚决清零的目标,如何针对当下主要流行的Delta病毒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免疫逃逸造成突破性感染频现
部分研究表明,因部分变异毒株存在的关键性突变使得其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从而对现有的针对野生型病毒开发的疫苗针对突变株保护力有所下降。
以近期蒙古国Onom Foundation在Cell H&M发表的一项对比研究为例,该研究比较了BioNTech/Pfizer、AstraZeneca、Sputnik V和Sinopharm四种疫苗接种后诱导产生的接种者抗体反应。结果显示,各类疫苗接种者都血清抗体对Alpha,Beta,Gamma,Delta等新冠突变株的竞争性抑制率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Beta和Gamma株的下降最为明显(图2)。另外,真实世界中出现的因变异株感染造成的突破性感染案例同时佐证了疫苗保护力面对部分变异毒株存在一定的风险。
图2 接种四种不同疫苗的接种者血清抗体对各种新冠突变株的中和效应 (Dashdorj et al.) 2
随着多价新冠疫苗的开发已被多家研究机构及疫苗研发企业提上日程,新一代疫苗研发、生产质控及临床及临床前研究中的检测方法或许也将需要有所变化和补充。根据国家药监局对新冠疫苗开发的指导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路线进行开发,都需要对疫苗的抗原含量进行检测,作为评估疫苗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因此,对于多价新冠疫苗的研发,一款可特异性检测突变抗原的抗体或许将成为疫苗研发人员对疫苗针对突变株保护效果检测实验中的助力。
ACROBiosystems现已筛选出一款Beta/Gamma特异性抗体,经BLI和ELISA验证,该抗体只与Beta/Gamma突变株的Spike RBD发生结合,不结合野生型及其他突变抗原(Alpha、Delta等),是理想的Beta/Gamma抗原检测抗体。
ACRO同时提供该抗体杂交瘤制备(Cat.No.SPD-M416)和HEK293重组表达(Cat.No.SPD-M334)两种产品形式,可用于二代疫苗的质控和临床及临床前研究中的免疫原性检测实验,加速新一代疫苗研发进程。
此外,ACRO研发的Delta特异性抗体也在加速研发生产中,即将上线发售!该款抗体只与Delta的Spike RBD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不结合野生型和其他突变株。欢迎点击此处咨询订购~
>经ELISA验证,该抗体可特异性结合Beta(Cat.No.SPN-C52Hk)/Gamma (Cat.No.SPN-C52Hg)Spike蛋白(线性区间 6-8ng/mL),不结合野生型 (Cat.No.SPN-C52H7), Alpha (Cat.No.SPN-C52H6), Delta (Cat.No.SPN-C52He)Spike蛋白。
>经BLI验证,经BLI验证,该抗体与Beta/Gamma Spike蛋白亲和力可达nM级,与野生型, Alpha, Delta Spike蛋白无结合
参考文献: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010-53681107
上海:021-50850665
邮箱:(产品订购)order.cn@acrobiosystems.com
邮箱:(技术支持)tech.cn@acrobiosystems.com
邮箱:(廉洁合规)lianjie@acrobiosystems.com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北路8号5号楼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