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关注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搜索
>技术资源 > 前沿速递 >【新冠专栏】Cell重磅: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Omicron突变株传染性和免疫逃逸增强的分子机理

【新冠专栏】Cell重磅: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Omicron突变株传染性和免疫逃逸增强的分子机理

2022-01-27 15:11    浏览量:1740

 · Omicron发现与发展

2021年11月26日,WHO将在南非被发现的新冠变异毒株B.1.1.529列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VOC),并以Omicron命名。该突变株的Spike蛋白上出现了惊人的35处突变,尤其在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RBD区域出现15处突变,引发全球科学家的关注。随后,Omicron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迅速取代Delta成为很多国家的主流毒株,显示出极强的传播能力。此外,已有研究表明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群仍会感染Omicron且上述人群血清样本对Omicron的中和抗体滴度显著下降,说明该突变株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思考

关于Omicron的诸多疑问

  • Omicron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较WT和其它VOC都有明显提高的分子机理是什么?

  • Omicron Spike蛋白上35处突变对该病毒带来什么影响?

  • 针对Omicron应如何设计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

1月2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教授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of altered infectivity and immune eva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的重磅文章,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Omicron Spike Trimer抗原以及Spike Trimer与ACE2受体的复合物机构,通过结构分析及生化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本项研究,ACROBiosystems在抗原表达以及生化分析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试剂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Omicron Spike蛋白结构解析实验中,项目研发使用了ACROBiosystems生产的Spike trimer蛋白(Cat.No.SPN-C52Hz).



01
Omicron Spike trimer 稳定性增强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体外重组表达出处于Prefusion状态的Omicron Spike Trimer,并使用冷冻电镜技术分别在正常生理pH7.5和胞内体pH5.5的条件下解析了Spike Trimer的结构(图1)。结构表明两种pH环境下Omicron Spike蛋白的空间构象几乎相同,有1个RBD处于“up”的构象,有2个RBD处于“down”的构象,而WT及其它VOC毒株的Spike Trimer除了上述这种空间状态,还存在3个RBD全部处于“down”构象的状态。

图1. Omicron Spike Trimer在pH7.5和pH5.5条件下的空间三维结构

通过对比Omicron和Delta两种突变Spike蛋白的结构发现,因为Omicron Spike蛋白上新出现的突变位点增加了“up”构象RBD与“down”构象RBD间的亲水和疏水相互作用,因此这两种构象的RBD空间距离更近,相互作用面积更大,提供了Omicron Spike蛋白只存在一种空间结构状态的解释。此外,Omicron Spike Trimer中不同单体的S1及S2亚基相互作用面积更大,使得Spike Trimer整体结构显得更为“紧凑”,蛋白的稳定性有所提升。不仅如此,生化实验结果也显示出Omicron Spike蛋白的热稳定性要高于WT及Delta的Spike蛋白(图2)。   


图2. Omicron的Spike Trimer稳定性高于WT及Delta

Spike蛋白的稳定性增加会提高识别受体ACE2的效率,但同时也会降低随后的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效率。通过体外添加Trypsin和ACE2处理不同毒株的Spike蛋白,并用复染电镜观察到Omicron Spike蛋白由识别受体ACE2的Prefusion构象转化成介导膜融合的Postfusion构象的占比低于WT及Delta Spike蛋白(图3)。

图3. 体外添加Trypsin和ACE2处理Prefusion构象的Spike蛋白结果


02
5类抗体对Omicron中和活性下降


根据之前的文献报道,多款已获得FDA批准的商业化新冠中和抗体对Omicron突变株几乎失去中和活性,比如再生元的REGN10933和REGN10987;礼来的LY-CoV555和LY-CoV016;阿斯利康的AZD1061和AZD8895。通过结构分析发现,Omicron Spike蛋白NTD和RBD区域新出现的氨基酸缺失或突变导致抗原表位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很多中和抗体对Omicron丧失中和活性,例如RBD上的S477N,T478K,E484K,Q493R,G496S,Q498R,N501Y,Y505H等。

之前的研究通过分析PDB数据库中已解析的新冠中和抗体与RBD抗原复合物的结构,根据RBD上的抗原结合表位不同将中和抗体分成I-VI类1。本研究检测了这6类共18株抗体中和WT和Omicron假病毒的能力,结果显示尽管V类抗体的中和活性较弱,但受到Omicron突变的影响不大,而其余5类抗体对Omicron的中和能力显著低于WT,这也解释了为何商业化的中和抗体对Omicron的中和活性出现了大幅下降(图4)。

图4. I-VI类抗体对Omicron突变毒株的中和活性检测结果


03
保守区可作为新一代抗体开发方向


研究人员利用SPR方法对Omicron RBD蛋白与ACE2的亲和力进行检测,发现其结果比WT RBD高出2.8倍。通过解析Omicron Spike Trimer与ACE2的空间三维结构,发现Omicron Spike蛋白上有2个处于“up”构象的RBD结合2个ACE2,Omicron中新出现的突变位点T478K,Q493R,G496S,Q498R等与ACE2的氨基酸形成相互作用,可提高Spike与ACE2的亲和力,但是K417N和E484突变存在降低了Spike与ACE2的结合,因此总体而言同其他突变毒株一样,Omicron的Spike蛋白与ACE2的亲和力有所增加(图5)。

图5. Omicron Spike蛋白与ACE2的复合物结构分析

研究人员还对利用ACE2识别并感染宿主细胞的β属冠状病毒的Spike蛋白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有11个保守的氨基酸参与了与ACE2的结合,这些氨基酸可以分成I-IV组,I组包括6个非常保守的氨基酸G447, Y453, N487, Y489, T500,G502;II组包括5个性质接近的氨基酸Y449/F/H, F456/L, Y473/F, F486/L 和Y505H, III组包括5个不太保守的氨基酸G446/S/T, L455/S/Y, A475/P/S, G476/D和 G496/S, IV组包括5个高度变异的氨基酸 K417/V/N/R/T, E484/K/P/Q/V/A, Q493/N/E/R/Y, Q498/Y/H/R and N501/Y/T/D/S(图6)。其中I-II组氨基酸突变较少,推测可能这两组氨基酸对识别ACE2及维持Spike蛋白构象稳定有重要作用,而III-IV组氨基酸在VOC中都出现了突变。目前已报道一些中和抗体如XGv47, A23-58.1以及S2K146等识别的是I-II组氨基酸表位,因此这类中和抗体能够同ACE2竞争性结合Spike蛋白,并且抗原结合表位高度保守,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Omicron及潜在新冠突变毒株的新一代抗体。


图6. β属冠状病毒Spike蛋白上参与结合ACE2的氨基酸分类





总结


本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Omicron Spike Trimer以及 Spike Trimer与ACE2的复合物机构,并通过结构分析及生化实验解释了Omicron传染性及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的分子机理,同时还通过序列比对发现RBD上2组非常保守的抗原结合表位,为广谱疫苗和中和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ACRO's efforts in this research#


自新冠爆发以来,ACROBiosystems一直紧密关注疫情发展并积极为广大科研群体及疫苗与治疗性抗体研发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Omicron出现后更是仅用了10天时间就成功表达并生产了系列相关研究所需的抗原。

在本项研究,ACROBiosystems在抗原表达以及生化分析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试剂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Omicron Spike蛋白结构解析实验中,项目研发使用的正式ACROBiosystems生产的Spike trimer蛋白(Cat.No. SPN-C52Hz).










产品优势
  •   采用HEK293真核表达系统;
  •   蛋白纯度经MALS验证>90%;
  •   提供生物素化及非生物素化不同产品形式;
  •   与受体或抗体结合活性经ELISA/SPR/BLI验证;
  •   可以免费提供实验方案protocol及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

ACROBiosystems还提供其他Omicron相关核心研发工具,欢迎点击下方文字了解!

>>>>Omicron抗原(Spike RBD、NTD、S1、S2、N蛋白)

>>>>Omicron结合、中和、特异性抗体

>>>>Omicron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

>>>>Omicron S蛋白假病毒

>>>>......









验证数据

> Cat.No.SPN-C52Hz蛋白高纯度经SDS-PAGE(95%)和MALS(96.8%)验证



> 经ELISA验证,Cat.No. SPN-C52Hz与ACE2(Cat.No. AC2-H5257)结合活性高,线性范围可达0.08-1ng/mL。

点击申请Protocol




图片



超多福利大派送!



ACROBiosystems百普赛斯持续整理分享各类生物医药领域一手资料,前沿文献、学术报告、政策梳理等。本次特别整理了新冠突变对病毒结构及疫苗效价影响相关的文献合集。欢迎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




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专业、有深度的疫苗领域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平台,聚焦疫苗领域研发进展情况、工艺和质量控制、临床研究进展等相关主题的讨论、热点文章分享和解读。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讨论各类问题~

2021年12月21日,ACROBiosystems高级产品经理姜毅楠博士做客生物制品圈直播间,就最新出现的Omicron突变株进行了题为《新冠疫苗及抗体研发与质控——Omicron突变核心研发工具应用》的解读分享,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并引发了进一步的讨论。本次直播的课程回放PPT都会通过该群进行分享哦~

赶快扫码进群获取福利吧!



参考文献

1.   Wang, K. et al. A third dose ofinactivated vaccine augments the potency, breadth, and duration of anamnesticresponses against SARS-CoV-2. medRxiv (2021)



消息提示

请输入您的联系方式,再点击提交!

确定